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七十七章 烈士陵园

    扬在繁英院做了一阵子诱人晨练后,便直奔勤政殿上一些政事后,见已无人出奏,便给贴身太监富贵使了个眼色。

    富贵虽然跟随张扬时间不长,还做不到如指臂使,但用起来也颇顺手了。当下会意,尖着嗓子喊道:“百官有事出奏,无事退朝。”

    这是保留自前朝的一个程序,往常富贵这一嗓子便宣告早朝结束了。众臣有非得皇上亲自处理的急事、要事的,在早朝开始之时便会都奏了,到的最后基本都是六部可以自行处理的了,也没人愿意再耽搁众人。

    张扬正准备起身回宫时,工部尚书张叔夜却出列奏道:“京城西郊的烈士陵园已然修成,皇上是否前往视察?”

    烈士陵园是张扬为笼络军心出的一招,分为地方和京师两级,与军功挂钩,只有立一等功者方能入葬京师烈士陵园。烈士家属也享有一系列朝廷的优惠政策,未成年子女还有补贴。

    这样一来便解决了战士的后顾之忧,也不用英雄流血家属流泪,此举无疑会使军中英勇之士大增,张扬在军中的地位也将进一步巩固。

    而且皇帝每年会定期去京师陵园祭拜,在古代皇帝可是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能享受到皇帝祭拜的,只有天地宗亲。京师烈士陵园也享受了这样的待遇,无形中便与太庙比肩了,入葬京师烈士陵园也就成了足以光耀门楣地殊荣了。

    张扬初时提出祭拜事宜时。文武百官顿时对立起来。文臣们纷纷大叫着与礼不合,武臣则不住口的称赞皇帝英明。

    毕竟文臣做出再大贡献,想受当代皇帝一拜都很难,更不用说受历代皇帝祭拜了。可如今一些甚至可能大字不识一个的军汉却能做到这一点,不能不让他们心理不平衡,阻挠自然也是必然的。

    尤其文臣基本都是士族出身。平日过惯了高人一等的生活,对“士农工商”的排位自是十分维护。对于这种挑衅社会等级地事情自然是抱着极大的警惕,尤其让他们无法容忍的是让只知舞刀弄枪的军汉排在他们之上。

    武臣对这些提高军士地位的举措自然是极力赞成,尤其作为一军之将更是比普通军士更容易获得一等功,想想死后还能被每代皇帝祭拜便都恨不得都去战场取些功劳了。

    张扬也想到会有阻挠,可没想到文臣会竭力反对,引经据典,之乎者也弄出一大堆理由。

    本来朝中大佬都是梁山的老臣。又都带过兵,每人都有一等功在身,他们对此事也是乐观其成的。按理张扬此议应该是可以顺利通过,可七部尚书见自己手下的酸儒老臣都声嘶力竭地反对,也不得不谨言慎行起来。而在朝武将鲁智深又不善机辩,一时反而是反对之声占了上风。

    最后还是张扬实在受不了一些老儒的拽文,独裁了一次,把这事拍案决定下来。

    当然对于威望如日中天的张扬,也没人敢说他独断专行,只能说是独断朝纲。

    张扬在现代便是特种军人。对军队自然有着十二分的亲切。到了古代,对那些热血悍勇的士卒也是十分喜欢,听得陵园建成,顿时来了兴致,问道:“哦?有多少烈士纪念塔了

    修建陵园是工部之事,可入葬之事便是兵部主管了。兵部尚书吴用闻言。出列道:“京师烈士陵园兹事体大,臣已派人往各军核实烈士情况,近日便会有结果。河东、河北两地烈士年底前该可入葬,其他地方由于地远,恐怕得在明年春季才能入葬。”

    张扬闻言,点头道:“此事是得慎重,今日天色尚早,各部尚书便随朕一同去看看烈士陵园吧。”

    群臣应命。百官自去各部衙门理事。

    张扬与吴用七人换了便装,令武松一众侍卫先行,他们则从侧门悄然出宫。

    出的御街,顿时热闹了起来。空气中充斥着各种叫卖声,南腔北调,种种新奇的吆喝声逗人一笑之余,也引人往摊前观看。雁北的马匹,蜀地的织锦,江南的丝绸,北方地土产,只要你能想到的,在这汴京市上都可找到,偶尔还可以看见一些奇装异服,金发碧眼的异族。

    数十步宽的街上也是行人熙熙攘攘,比往日更多了几分节日的喜庆。眼瞅着年关将近,四乡八村的人都进京置办年货,大包小包背在身上,脸上也多洋溢着笑容。

    市上虽然不像现代商场那样商品琳琅满目,但也有许多新奇物件,加上各种别致地吆喝声,颇有些庙会的感觉,张扬的兴致也是颇高。

    沿路注意着两边的小摊,看到中意的便驻足购买。不多时,怀里便抱了许多小玩意。

    七部尚书平日公务繁忙,加上如今身份高贵了

    仆役成群,也用不着他们再亲自买东西,都有很久没了。一时间,也是逛得颇有兴致,只是今日有皇上在侧,还得紧随皇上脚步,都觉有些不过瘾,想着哪天再来独自逛逛。

    正逛间,张扬却发现一个熟悉的小摊,摊上摆着的赫然是一对对大红春联和一些长方形桃木板。看到这些熟悉的春联,张扬脚步不由一停,驻足观看起来。

    摊主却是一个秀才模样之人,见张扬虽然衣着不显,但自有一番威仪。身后几人也是各有威仪,知道这群人不是寻常人。虽然奇怪他们会停在自己摊前,但也不敢怠慢,赶忙起身问道:“客官,要买春贴纸吗?”

    感情现在还不叫春联呢,张扬见那些春联纸质低劣,也知道主要卖地是一些不识字的普通人家了。显贵人家即使求不得大家之作,想来家中也不会缺少能书善写之人,断不会来买这些劣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