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九章


“……这菜馆里那么热闹,必定是秦小郎君开讲了吧?”“……也不知包拯他们上京赶考走到哪里了?”

几人在门口叨叨了几句,忍不住就往方氏菜馆里伸脖子看,当他们看到前面四排已经坐满了人,就再也忍不住冲了进去。

等到晚上,秦门再一次来到方氏菜馆说书的时候,冷落了一天半的方氏菜馆又一次回到了之前说书时那热闹的模样,甚至比之前更加热闹。

秦门看着那群围在角落里之前从未见过的士人,心下了然。

……

虽说是要找人散播更真实的流言,但秦门并不是真的让方长花钱雇人去“炒作”的,有林孝鹏的前车之鉴,雇人“炒作”出来的流言传播速度虽快,但要被反驳也很容易,无根无据,只要稍加解释难有人信。

秦门自认自己段位比那云来楼的老板高多了,不愿效仿那小人的行径,自己在家里与方长商量了一下,当即便掏腰包到市场上买了口锅出了城,往郊外的老村长家去。

老村长一家人在郊外认领了一块田,住在村里,如今算是都城农村人。秦门到村长家已经是晚上了,他先送上了贵重的礼物——一口锅,表达了一番对当初老村长在他重病时候没有放弃他的感激之情。

这些感激当然都是真的,之前他特地请了和他一起逃到都城的同乡们吃饭,为的就是表达这份感激,而他对有亲自照顾他的老村长和宋家两兄弟的感激更深一点,宋家的那口锅已经送了他们,村长家的却因为那时候钱不够没能送过去,如今他领了端王府的一月一两银子的工钱,自然有钱能补上给村长的那口锅了。

老村长收下了锅,便留了秦门吃饭住宿,一边喝着酒一边和秦门忆往昔。

老人家都格外喜欢忆往昔这个环节,他们会从面前这孩子小时候开始回忆,一直回忆到现在,然后就会忍不住开始回忆这孩子的父母,和他有过接触的这孩子的亲眷。

秦家并非一开始就是这个村子的人,秦家是前朝末年民不聊生逃难而来的一户人家,逃到晋江下游后,村中的族老良善,将他们留下,所以老村长并不了解秦家先祖,只识得秦门的爹娘和秦门而已。

村长先回忆了下当初秦门出生时候的事情,然后感叹了一下当年秦爹秦妈逃难而来的狼狈和秦家夫妻俩为人的善良,又欣慰地表示若他们夫妻看到自己儿子能在都城立足,必定很高兴云云。

而秦门也趁机加入了感叹,不过他的感叹不是感叹爹娘,而是自陈先祖——

他说自己之所以如今能在都城当一个说书先生,全赖先祖遗泽啊……

嗯。

嗯?!

刚才说的啥?!

有八卦的地方就有人民群众闪亮的眼睛,这话一出,顿时惹来了老村长一家人的注目,他们纷纷用眼神暗示着秦门多讲讲有关他祖上的事情。

秦门当然也响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号召,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

秦门编故事和讲故事的本事那是经过整个都城的食客盖章认证的,加之秦家祖上确实也有过当小官的祖先,他依托着原身脑袋里他爹妈给他讲古的记忆,再发挥自己同人大触的技能,最后结合自己的现实情况,起承转合各大要素齐备,把自己从一个身无分文即将被赶出廉租房的小可怜到后来依靠先祖的教诲编写《少年包三天》,最后成为都城知名说书人的一个励志故事讲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生机勃勃……

总之就是讲得老村长一家人随着故事的发展一会儿泪眼汪汪一会儿又露出如同自家孩子长大成材的老父亲笑,感同身受。

与此同时,“秦大郎的《少年包三天》是根据他家先祖的故事改编的”这一“事实”也随着他们对故事的信任度加深,成为了一个他们脑中的既定事实。

换句话说,秦门通过一个精彩的故事成功让老村长一家人相信了他有个推官先祖,而只要老村长相信了这一点……

很快所有人都会被感染的相信这一点。

连谣言的宣传者都坚信自己说的是对的,更不要说接受这些谣言的其他人了。

果然一切都不出他所料,在秦门邀请包括老村长在内所有老乡中午到方氏菜馆来听他说书之后,不过半天时间,加之他之后遮遮掩掩又一板一眼的澄清否认,那个诬陷他为杀人凶手的流言很快就被新的听上去更真实的“秦关之之所以能讲出这么好的故事是因为他家有个推官先祖”给覆盖住,并在一夜之间传遍了整个都城。

等到第二天秦门再一次踏进方氏菜馆的时候,就见人群黑压压的一片,看着比之前的人更多了,连他要走到台上都得费劲儿挤进去。

他坐到属于自己的说书人的位置上,一拍惊堂木,继续讲述着《少年包三天》的故事,看着台下听得津津有味的众人,他忍不住思考起了另一个问题——

前两步既然都走到位了,那也是时候准备第三步了吧?

……

……

花钱雇人散播的谣言没两天就被对方给解决了,这让林孝鹏每每看到对面人满为患的方氏菜馆就恨不能生啖其肉!

他是不知道秦门那推官先祖是假的,还以为人家真的有个当推官的祖先,信以为真,不再闹腾,只一个劲儿地恶狠狠盯着对面与他颇有渊源的方氏菜馆。

也不知是不是报应,之前未有流言的时候,云来楼日日满客,座无虚席,如今对面那秦关之被迫解释自己之所以会讲破案故事是因为祖上有个推官之后,人人都好奇推官是如何破案的,吸引了一波原本日日来云来楼听说书的食客过去,反倒让云来楼的生意不如之前了。

这也更加深了林孝鹏对方氏菜馆的恨。

可再怎么恨他也只能干看着——

方氏菜馆历经这么多代的风风雨雨,看似是个普通小菜馆,但不论是在食客之中的口碑也好,在里面干活的工人也好,都不是那么好破坏那么好买通的,一计不成,林孝鹏只能蛰伏下去,等待着下一个机会。

可这一等,就让他等了半个多月。

可没想到的是,这等来的不是方氏菜馆的把柄,而是一条与他有关的消息——

“据说昨夜,黄家的黄四娘子与在泰安弄卖画的落魄书生崔郎私奔被抓了!”

给他带来消息的是他们云来楼的账房,为人最会打听消息,一收到消息就立刻告知于他。

林孝鹏初听还不能理解这条消息与他和云来楼有何关系,结果他的账房先生急得团团转,一拍脑门就给他解释道:

“哎呀东家你怎么就不明白呢!这黄四娘在私奔前一直是我们云来楼的常客啊!”

林孝鹏还是没明白,这黄四娘喜欢来云来楼和她私奔有什么关系?

账房先生继续道:

“现在大街小巷都在传,说那黄四娘会私奔,全是因为听了我们云来楼的故事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