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十四章 黄河决口

    历时一个月,动用全县民工近二十万,大堤终于修好了。苏天放站在大堤之上心里豪情万丈,充满了成就感,这是经营绸缎庄所不能带来的一种精神上的快感,一股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的豪迈情怀充满了苏天放的胸腔。

    河堤修好了,接下来就要着手改良盐碱地。苏天放记得在往中原贩卖丝绸时,曾三次到过开封府原武县,地形也考城县相似,南临黄河,北临余河,也是一望无际的平原。

    苏天放记得第一次去原武县时,原武县也是大片大片的盐碱地,虽然没有考城县面积大,分布广,但粮食产量也很低。第二次去原武时,原武县正带领广大民众改良土壤。第三次去的时候,原武县已成为河南的产量大县,原武大米已经是远近闻名的优质大米,被誉为中原大米之乡。

    既然原武有成熟的经验,苏天放精心挑选了三十名种粮大户和对农田管理有经验的官吏,架上马车,就赴一百二十公里之外的原武取经。苏舜臣觉得新鲜,死緾烂打地非要跟着去,苏天放拗不过儿子,也觉得反正不是什么危险的事,让儿子开开眼界也好,于是便应允了。

    一进原武,人们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稻田层层叠叠,一眼望不到边,稻子郁郁葱葱,秸秆粗壮,长势喜人。

    苏天放心里油然升起羡慕之情,如若我考城县的农田也像原武县这般肥沃,我的子民怎么能还处在食不果腹的困顿之状,这次来必学成回去,大干一翻,也为考城县的民众干一件好事实事。

    车队来至原武县衙,衙门前原武知县秦国梁已在等候。来之前,苏天放已派县承接洽了此事,互通了公文。

    “苏大人,秦某也在此等候多时了,一路鞍马劳顿,衙内已备好热汤热水,恭迎苏大人一行。”秦知县说着,走到第一辆轿车前,亲自给苏天放掀起了轿帘。

    苏天放赶紧起身下轿,双手一拱道:“秦大人之名,我早已耳闻,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多谢多谢!”

    互相客套了几句之后,车队由衙役引向衙后官家客栈,给马添上草料,给众人上了好菜好酒,热情招待一番。

    秦国梁并没有把苏天放和苏舜臣引向客栈,而是让进了后堂。并吩咐一位衙役:去醉天楼,要些好酒好菜,我要与苏大人一醉方休!”

    “秦大人,不必如此客气,今日前来叨扰,还需些时日,不必那么麻烦了,我也不是讲究之人,随便弄些小酒小菜足矣!”苏天放连连摆手。

    “哪里,苏天人光临鄙县,是我原武之幸事,怎能不大醉一番啊,去去!别管苏大人!”秦国梁冲衙役一挥手,衙役飞也似地出去了。

    不大功夫,醉天楼的伙计送来了丰盛的饭菜,松江回鳃鲈、枫泾西蹄、东坡肘子、灯影牛肉、嫩蛋虾仁、姜汁热窝鸡蛋、蒜蓉蒸扇贝、姜葱基围虾、鱼香苦瓜,全是醉天楼的招牌菜。因“秦大人,太客气了,太丰盛了!”苏天放双手抱拳向秦海林拱了拱手,“不是我小气,如些丰盛的台面,如果到了我考城县,可是没有的哈!”

    “苏大人客气了,六年前的原武也如考城一样,地贫人懒,穷得叮当叮当响,一到农闲,老百姓们便携家带口出去拉棍要饭。”秦国梁叹了口气,接着扬了扬眉,给苏天放斟上一杯女儿红,“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原武县能有今天,我这原武的父母官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伯父,爹爹,我饿了!”一个脆生生的声音打断了他们的谈话,两人这才发现,苏舜臣端坐在丰盛的饭菜之前直咽口水。

    “公子知书达礼,禁得住诱惑,是位好儿郞!来来,先吃菜,莫让贤侄等急了!”秦国梁举起筷子,向苏天放示意,随后率先夹了一个几个虾仁放进苏舜臣面前的鍱子里。“贤侄,只管吃,不用客气,更不用看你爹的脸色,吃饱了再说。”

    “嗯,多谢伯父!”苏舜臣回了一声,便埋头吃了起来。

    “秦大人,我此次前来,主要是想学习贵县治盐碱地之法,改良考城之田,还望秦大人倾囊相授啊!来,秦大人我敬您一杯!说着,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苏大人,一心为民,赤胆忠心,如能相助,是我秦国梁之幸,更是原武百姓之幸!苏大人不必客气,今日我们一醉方休,明日再下田如何?我回敬苏大人一杯!”

    “伯父,爹爹,吃饱了,我想出去玩!”苏舜臣见缝插针,见伯父和父亲放下酒杯,夹菜之时发话道。

    “苏兄,我膝下也有一子,名叫秦海林,与苏公子年纪相仿,我让衙役带公子与劣子玩耍如何?”秦国梁放下筷子,挼了挼胡须说。

    “太好了,此次前来,学习土壤改良之法,正愁我儿无人看管,如此甚好,如此甚好!我也能安心学习了!”苏天放兴奋异常,举起酒杯,连喝了三杯。

    衙役带苏舜臣找秦海林去了。两人没了顾忌,惺惺相惜,推杯换盏,半夜方休。酒足饭饱,两人促膝而谈,谈政事,谈民生,谈人生,谈理想,越淡越投机,两人均有相见恨晚之感。

    玩儿是孩子们的天性,苏舜臣见了秦海林,也是很投机,尽管一人一武,但年龄相仿,性格相似,互为补充,两人玩得“如胶似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