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9.第9章 :于谦备战

    徐珵同志,就是从南京经过了层层的考验,才来到北京任职的官员之一,无论家产还是根基,都在南方。他的提议,得到了南方官员的广泛支持,而他们的理论根据,是天象!

    虽然天象这玩意很难让人信服,可徐珵敢在朝堂上说出来,也是有他的道理的,就在朱祁镇同志出征的前夕,这货就在朝堂大放阙词,说自己夜观天下,此战必败。对他的话,大家都付诸一笑,没人理会,更没人做什么准备。

    可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了徐珵先生还是有当神棍的潜质滴,就在大家哭的跟死了老娘一样的时候,徐珵先生面带微笑,心里得意洋洋,都不信老子的话,吃亏了吧!

    而北方的大臣则坚决反对南迁,还抬出了宋朝亡国亡天下的例子,对南派大臣进行了有利的驳斥。他们认为,南迁就是南逃,虽然也先打了一次胜仗,可是他们兵马不多,最多也就是来抢劫一下。

    无论是从兵力还是从粮草供应上,大明都要远远的胜过瓦剌。如果一次大败就能把大家吓跑,那简直就成了千古的笑话,只要整兵备战,坚守城池,瓦剌是根本不可能打败大明的。

    现在朝堂上又面临着一个抉择,是抵抗,还是逃跑,就在大家众说纷纭的时候,朝堂的新贵,朱祁钰的坚决拥护者,南派代表人物于谦却站了出来,用他铿锵有力的声音,说出了自己的立场,

    “建议南迁之人,当斩!”

    于谦的声音又一次回荡在了大殿上,徐珵幽怨的看着这个帮理不帮亲的家伙,心里的愤恨可想而知,不过徐珵从来就是一个好汉,一个不吃眼前亏的好汉,听到于谦开口发言,他果断的闭上了自己的嘴巴,把仇恨埋在了心里,准备在不久的将来,给于谦致命的一击。

    步承启崇拜的看着于谦,从自己担任了这个锦衣卫的百户,天天象个木头一般的站在朝堂维持秩序,对大明朝的官员已经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而今天的于谦,却给了他耳目一新的感觉。从于谦的身上,他看到了气节,看到了不屈,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

    身为南派的重要人物,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放弃自己生存的机会,果断的制止了南迁,英勇要求留下来跟也先死磕,这是为国忘家,这是公而忘私,看来历史还是有一定可信度滴!

    朱祁钰也没有让步承启失望,那个曾经在自己眼里懦弱无比的王爷从宝座上站了起来,坚决支持于谦提出的建议,并当即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负责统筹各处人马钱粮,要与瓦剌在北京城下好好算算土木堡的旧账。

    于谦在危急的时刻,没有推辞,没有退让,他接过了兵部尚书的大印,积极的做着京城决战的准备工作,备操军、备倭军、运粮军、浙军,一批批二流的部队接到了勤王的命令。

    没有废话,没有赏赐,在民族危亡的时刻,这些军队告别了故乡,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京师进行布防,十余万人陆续汇集到了北京城下,擦亮了刀枪,磨好了刀剑,准备和侵略者进行殊死的搏斗。

    土木堡的败军之将出乎意料的没有追究战败的责任,杨洪受到了提拔封赏,石亨也当起了掌管五军大营的右都督。还被封为武清伯,成为了抗击瓦剌的主要将领。

    为了防止瓦剌长期围城,于谦下令把粮草向京城集中,各地勤王军马自己到粮仓接收粮草,领到粮草后再来京城,此令一下,七大粮仓的粮食象流水一样的运到了京城。

    步承启眼看着粮草一车车的运进京师,心里那叫一个踏实,有这些粮食,被围上个三五年都闹不了粮荒,就瓦剌那点经济实力,要是敢在北京城下拼消耗,饿死他们也进不了北京城。

    就这个运法,粮食居然还有结余,为了避免资敌,于谦一声令下,七大粮仓一起放火,把剩下的粮食烧成了灰烬。而步承启,却在烧粮食的时候,和猛将石亨再次相逢。

    为了避免烧粮不彻底,于谦命令锦衣卫参与了这次破坏活动,步承启的百人队,恰恰就在这次任务的名单之中,虽然步承启坚信玩火是要尿坑滴,可是不执行于大人的命令,那更是会掉脑袋滴!

    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步承启充分发挥了自己放火的专业水平,一把大火把粮仓烧了个干干净净,他带着自己的小分队,一直等到烧光了粮食,才返回京城。

    由于回来的太晚,北京城已经关了大门,步承启带着自己的小分队在城外回不了家,急的是嗷嗷乱叫,英勇的石亨将军,这天晚上正好巡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