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57章 第 57 章


    “给你买块表,咱们俩定亲,也得给你买点啥。你看看你喜欢那块?”郑森说。

    大妞摇了摇头“不要,我有表。你看。”说完撸了袖子给郑森一看。

    郑森知道她有表,不过一直挡着没有看到过是什么表,这会看到一愣“这是浪琴表。”他仔细看了看,“进口的你从哪买的?”这表也不便宜。

    “在哈市信用商店。”大妞说。

    郑森看了看她笑道“有眼光。”说完倒也不坚持给大妞买了。

    俩人逛了一圈,倒是买了些吃的,其它的也没买,郑森想了想,走我带你去京城的信用商店看看。

    他看着那表就知道大妞眼光跟别人不同,所以干脆带她去别的地方看看。

    信用商店卖的都是旧货,跟过去典当行差不多,俩人一进去有点淘宝的感觉。

    这里东西样式多,从小件的锅碗瓢盆,到大的家具摆设都有。

    大妞先去看了看卖碗盘的地方,发现一套清式的青花碗盘,郑森有点眼光,“这个应该是清末期的物件。收藏也没什么意思。”

    大妞看了看他“你还懂看这个呢?”

    郑森得意的说“我当初不想回家没事就逛街,啥没见过。”

    大妞指了指地上“我看上它,是因为它多,你看这老些花样,品种也齐全,买回去用着也好看。”她本来就喜欢餐具,这里有好几套难得这么齐全,虽然不是年代久远的东西,可是看上面花样,很是漂亮。

    郑森听了倒是同意去问那边服务员多少钱,那女同志正跟别人聊天,听了一瞥,“碗五毛,碟子小的四毛大的五毛,勺子及其他小件都是两毛。”

    东西不贵,还不用票,直接全买了,稍微一算,有一百多件,花了五十多。

    买了瓷器,大妞还看上楼上一斗柜,料子应该是黄花梨的,保存的非常好,另外郑森还发现一坐墩紫檀的。

    其它倒是没什么。

    俩人找三轮车把东西送回四合院。郑森也看出来了,大妞比较喜欢老物件。这个好说。吃了中饭带她去了琉璃厂,“这边古文化街,有不少老物件书画什么的,今天咱们在这边逛逛,明天我再带你去潘家园。”

    “我也不太懂这些,只是看看就好。”大妞说着也兴致勃勃的,这年代可比后世强多了,至少赝品就没那么多,而且这街道两旁多是公私联营,买东西还给开□□的。

    俩人逛了逛,买了一块砚台,花了八百,据说是宋荷叶端砚,虽然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过看着挺真的,另外还在店里买了现代制的麻子坑端砚三个,每个买一百五。

    就店家说,这个现在出口要八百呢。这么说他们还拣着了。

    又逛了文房店,买了毛笔和纸。

    “就看这些东西回去写写毛笔字吧。”大妞笑着说。

    “小时候跟外公学过三四年,后来也荒废了,你要是写,咱们两个一起。”郑森说道。

    “好啊。”大妞想想就乐,别人都是为了学字买东西,他们可好买了东西才想着写字。

    溜达着来到了容宝斋,这可是老字号,他们走进去,里边挂着不少字画,两人在里边逛着,有一些有年代的名家画一点也不便宜,动辄几千块。

    这时大妞发现一个屋子里贴墙挂着好多画作,一看都是近代的,她看着一幅山水画,好像在那里见到过,脑海中一回忆,再看落款,黄宾虹,《春日山水图》。

    “这个多少钱?”大妞指了指这幅画问。

    “四块钱一平尺。”店员正在整理画作,看到她问,看了看说。

    大妞心跳突然快了,这么便宜。

    她又往旁边一看,更惊讶了,齐白石的虾,“这个多少钱?”

    “六块钱一平尺。”

    接着大妞仔细看看,有一些后世比较出名的画家作品,张大千,傅抱石等等现代画家的作品。问过之后价格都不是很贵,最贵的也就十元一平尺。

    大妞眼睛都放光了,不过她这次带了一千元,留下一百备用,剩下的全都买了画了。

    她其实对现代画家不怎么了解,这些名人也只是上学的时候学近代史时老师,老师讲课的时候提到过的。刚才一看到画记忆就出来了。

    九百块钱买了几十幅画,郑森虽然觉着买这些画不如去买那边厅里的唐宋时期的画,毕竟是古董么,不过他也没说什么,直接找车,让店员将画好好包装,然后送到家里。

    到了家两人都累坏了,画先放到西屋。

    “你很喜欢这些画么?”到这时郑森才问,他在大妞家里还真没看到什么字画啥的。没看她收藏啊。

    大妞拿出一幅傅抱石先生画的山水画,“怎么说呢,对于字画我也是外行,这些也算是一种投资,现在这些画作价格可能很便宜,再过十年一十年三十年,就不是这个价了。”既然碰到了不买可惜了。

    “像这些画作,将来也是可以传家了。”大妞小心的将画放好。

    郑森听了大妞说的这些画可以传家了,心中一动,“这些画你准备怎么放?”

    大妞听了皱了一下眉头“这个我倒是没想到,带回去有些不合适,长途旅行损坏就不好了。”可是他们也不再京城,这画放着也麻烦。

    郑森想了想“这样我来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