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115章 玉米土豆红薯

      崇祯二年五月初,杨鹤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接替武之望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六月,杨鹤到任时大梁、大旺、王二已被铲除。但陕北连年大旱,随之而起的起义军越来越多。与杨鹤代替武之望总督三边的同时,张梦鲸代替岳和声巡抚延绥,以刘广生代替胡廷宴巡抚陕西。而此时的延安知府为张辇,米脂知县为晏子宾。

  从崇祯元年十一月项羽进入龙门石室开始计算时间,不知觉间已经半年过去了。这半年间,大夏的方伯为魏王魏豹,魏国又与秦国晋国相互牵制。因此大夏天下局势非常稳定,这半年间诸国并无战事,大夏诸国矛戟入库,马放南山,诸国庶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大夏诸国各种谷物产量在和平的环境下节节攀升,不过由于晋国晋庄一直在收购粟米,因此市面上的粮价并未出现暴跌的情况。晋庄的转口贸易使得大夏诸国的市面上出现了大量大明国生产的胡椒、辣椒、烟草、棉布与瓷器等产品。

  不过项羽很清楚,崇祯十七年之前大明是连年干旱与蝗虫交替发生,水旱灾害此起彼伏,大明全国上下粮食连年欠收,因此这大明的粮食生意还可以再做十几年。为了提高晋国粮食产量,项羽不由的想到玉米、红薯与土豆这三种高产作物。

  玉米、红薯、土豆这三种粮食作物原产于美洲,具有耐旱、耐贫瘠、产量高等特点,被称为美洲高产作物。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这三这高产作物。

  先说说玉米,随着美州新大陆的发现,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文明都无再法独善其身。一些传统的农业产区也开始受惠于哥伦布开启的物种大交换,几种来自自美洲的高产作物,就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了全世界,决定了日后的历史和人口分布。

  首先被西班牙殖民者带回旧大陆的作物是玉米。这种高产作物就以其耐存活、易养育、适应性强而遍地开花,并在16世纪中后期传入东亚。当时传播路线有三条:包括从波斯和中亚地区进入甘肃,或者经过传统的西南丝绸之路抵达云贵高原,最后还可以通过南洋群岛登陆福建沿海。

  因为将玉米从海上带的是葡萄牙人,他们将玉米称为milho,经过翻译后就有类似于麦的发音。所以明末的农民将这种新作物称为番麦。当事人依旧以好奇的目光打量这种外来植物。虽然玉米的花朵类似于稻穗,须子如同红色绒毛,但是整个包谷的果实如同宝塔。一颗颗子粒和桐子差不多大,看起来晶莹饱满,黄白色的颗粒看起来非常诱人。每年3月种植后,到7-8月就能收割。最初主要是在山地种植,以刀耕火种的粗放模式经营。但依旧有很不错的成活率和产量。

  不过,由于这种作物长相奇特,还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加上在当时没有广泛种植开来,所以一度被视为名贵植物。根據著名小说《金瓶梅》描述,大户人家在宴请宾客时,会用玉米面搭配玫瑰馅或鹅油馅。将玉米面与小麦面掺匀,浇入烧化的鹅油,再开水烫边烫边搅,等略冷再用手搓揉成块。最后把搓揉好的面粉分成5块,抹上鹅油,撒上盐、花椒面,卷出条按薄,逐块如法待用。可见在中原人初步接触玉米时,其地位相当珍贵。

  玉米的优点很多,但这可以说是影响其命运的一个优点。明朝农业用地的开垦已趋于成熟,也就是说可以利用的平原基本都开垦了。剩下的便是不易耕种的山区,而山区种植作物中的佼佼者就是玉米。

  堂堂高产作物,事实上在古代农业技术条件的限制下,平原地带玉米的产量与传统北方作物相比,并没有突出的优势。所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玉米仅被栽植在山区、瘠地一带。玉米当时的优势在山区,而开始朝廷可能注意力一直只在平原粮食主产区,恰好晋国国土山地多而平地少,因此将玉米推广到晋国山区十分合适。

  接着简单介绍一下红薯,同样是在16世纪,这种作物在从南洋和菲律宾传播,分别登陆广东和福建沿海。特别是在山多地少的八闽地区,这种作物的优势最早被放大。当时福建人陈振龙是往来于明朝和菲律宾的商人,他注意到这种作物特别适合在疏松深厚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适合在沿海和低山丘陵地带推广。于是冒着被西班牙殖民者惩罚的危险,将红薯的薯藤和薯种带回商船,并提前学习了种植技术。随后在福建南台的纱帽池试种,还获得了成功。于是通过儿子的关系,向福建巡抚大力推荐这种高产作物。

  在1594年的大旱中,这种作物首先发威。在各县都取得了不错的收成,帮助福建人渡过难关。在听闻福建的成功经验后,红薯北上传到了长江流域和江浙地区,并得到了当时徐光启的大力推荐。当时人对于红薯的高产性能推崇备至,认为其占地少而产量大。而且枝叶紧紧贴在地上,可以躲避风雨侵袭。即使在收获之后土地中还有残存的根茎,连蝗虫都难以破坏他们的根系。最重要的是,红薯生熟皆可食用,具备很好的即食性,可以缓解人的饥寒之急。

  徐光启就为推广红薯种植而总结了“甘薯十三胜”进行宣传:“一亩收数十石,一也;色白味甘,于诸土种中,特为敻绝,二也;益人与薯蓣同功,三也;遍地传生,剪茎作种,今岁一茎,次年便可种数百亩,四也;枝叶附地,随节作根,风雨不能损,五也;可当米谷,凶岁不能灾,六也;可充笾实,七也;可以酿酒,八也;干久收藏屑之,旋作饼饵,胜用饧蜜,九也;生熟皆可食,十也;用地少而利多,易于灌溉,十一也;春夏下种,初冬收入,枝叶极盛,草秽不容,其间但须壅土,勿用耘锄,无妨农耕,十二也;根在深土,食苗至尽,尚能复生,虫蝗无所奈何,十三也。”

  红薯真的是太优秀了,适应性强,水肥需求低,面对恶劣气候也能有收成。但是它一直走不出南方,主要还是因为薯种越冬问题。

  红薯是喜温植物,番薯的繁殖材料薯块、薯苗在冬天无法经受严寒。薯块的保存温度需要10~15℃,受冻过热都容易烂坏。所以南方的番薯栽培技术并不适用北方的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