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七十九章 姊妹逛街

    再次见到赵文多,他猛然间灵光乍现,动手运动的大方向是对的,只是对象不同,效果才会不一样。

    为了印证自己的想法,他在街边突然发出袭击,逼迫着她做出回击反应,也是这一下,彻底坐实了他的猜测。

    一个病了许久,久到以为再也不可能治好的人。突然之间,获得了可以治愈的良方。即使这个方子有些匪夷所思,那他还是会紧紧抓牢。长久以来,这古怪的病就像是块巨石压在身上,重的他喘不过气。如今,总算是可以卸下来了。一想到这个,整个人都觉着轻松起来。

    傅家人很快就发现了傅廷坤的不一样,先是从一顿晚饭开始,这个向来不知香味为何物的儿子(弟弟),破天荒的第一次在饭桌上夸奖菜做的好,连吃了两碗米饭。

    当天晚上,傅家的厨子就得到了全家一致的表扬,还被奖励了两个月的工钱,乐得厨子一再表示,往后定会努力提高厨艺,不辜负东家的信任。

    而引起这件事的主角,远在千里之外的赵文多,却并不知道自己成了别人的一剂药方,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对方纠缠——成为了一名特殊的陪练。

    赵家人也同样不知,这一次的送人事件,引起的连锁反应,还远没有结束。

    赵文兰成了第一个被波及的对象。

    眼瞅着就来到年了,镇上的这些个厂子相继停了产,工人们碌碌续续的都放了假。

    赵文兰拿到了这个月的工资,还有十天的加班费,总计四十六块钱。按照平时的习惯,要上交给家里大半做生活费,只留下两块钱零用。

    这一回却有所改动,李翠珍一分没要,全都给留给她自己去支配。马上就要过年了,是买身新衣服新鞋子,还是当做嫁妆攒起来,都随便她。

    上班了这两年,挣到的钱几乎都给了家里,每个月留的那点零用,除了买必需品之外,余下的部分也都给家里添置这样那样,手里头没存过半分钱。

    这算是她的第一笔私房钱,数目超过十元钱以上。赵文兰很是高兴,非拉着三个姊妹出去逛街,直言今天都是她消费。

    年前的最后一个大集,街道上到处都是人。之前没怎么着急置办年货的都赶着这一趟把吃穿用都采购齐了。买办的差不多的也跟着闲逛,得便再置个两三样,家中常用的也放不坏。

    赵家的年货在这之前就已经备办妥当,李翠珍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从街头逛到街尾,除了在集市上买了一部分之外,商店小摊儿也都没放过,样样数数都买到了。

    家里接连进了三笔钱,赵文多赚的皮子钱一万二,卖狗头金的六千,还有从傅廷坤手上讹的那两千,加在一起就有两万块。这些还是只取了整数,零钱还没算在内。

    这个年代,别说是他们这样的农户,那就是城里的工人家庭,有谁能拿出千八百块,那都是极为富裕了。更别说是上万元,整个镇子也才出了几个万元户。

    俗话说的好,财不露白,即便是有了这两万块的巨款,那也不好随便往外宣传,只家里人知道也就得了。

    这有了钱就是有了底气,平时逛个街都缩手缩脚,有那合适相中的物什也只能暗自叹息,光看而买不了。如今有了钱,胆气一下子就壮了,正街上的大商店也敢往里走了,碰见中意的也不再顾虑忡忡,掏钱就买下来。

    也是带了几分补偿心理,李翠可是下了‘重’手,当天的一趟采购,那是满载而归。不光是她拎了两袋子,同去的赵文英和赵文多,一样的两手满满当当。

    这时候就想起了有车的好处,赵文多私下里打听了一下,最便宜的菲亚特小汽车也要八九千块,现在手上的钱确实够买上一辆,可买是能买得起,关键问题在于谁来开,又怎么开出去?

    一般买小轿车的都是些个体小老板,做生意摆排场,运输送货,这些都需要一个好的交通工具,来用以持续发展。

    于之相比,眼下的赵家没有任何的赚钱项目,可以拿来用作车辆的养护,维持日常的开销,光是这一笔费用就不小。就单纯的只是拿来购物运输,倒显得过于奢侈了。

    毕竟,现在不是几十年后,几乎家家都有私家车的年代。单独一家有了车子,还是凭白无故,没有做生意的情况之下。花上这么大笔的钱,白白干养着闲车,不说家里人会不会同意,整个村子都能炸了锅,因而产生的事非必然不会小了。

    这一连串的考量下来,买车的念头马不停蹄的被赵文多给抛到脑后。显然,现在还不是时候。不过,可以纳入计划之内。

    小汽车暂时搁置,自行车倒是可以考虑。做为当代主流交通运输工具,自行车也将在未来的几年内,有着大好的前途,可以说是家家必备。

    眼下票据制取消,市场开放搞活,这些个家用电器、日常工具、常用设备,很快就会逐一铺开,各大品牌也会相继抢占市场。

    飞凤、长久,华国自行车界的两大品牌,各占了半壁江山。

    同小汽车的昂贵遥不可及相比,自行车就比较亲民的多。平时骑着上班,运送货,方便又节省时间。逢年过节载着老婆孩子进城逛街,拉风又自在。对于小镇上的居民来说,绝对是个性价比极高的选择。

    华国人口众多,后被称作自行车大国。也是基于广大民众对它的喜爱和依赖,家家户户都有一台自行车,几乎都成了定律。而它的这份辉煌,即将到来。

    在那之前,还得继续靠着人力。即便有所计划,至少也要等到年后,工人恢复生产,生产流水线下来产量才能成行。

    过去这些年,一直票据制控制的关系,像是自行车这件的大件,购买不易。就算钱票在手,没有指标也还是不行。

    一个镇子,往往一次分配下来的份额不过三两台,真是排队抢着都买不着。市场的供求严重失衡,这也就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一旦供应不再限时限量,不再有票不够多的烦恼,那就会发生井喷似的购买潮。

    前提是,全镇上都没有开设一家的专卖店,这种的情况要发生一定的改变。要不要当那个自行业行业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赵文多还处于考虑之中。

    年货置办了实成实,姐妹四人的任务也就纯粹是逛街了。小吃街上转了一圈儿,每人手里拿了一两样吃的,边走边聊。

    正街的商店二层百货大楼,是姊妹几个最终的目地地。

    掠过一层的五金小百货,直接上了二楼,化妆品、服饰柜台,最是受女孩子们的青睐。

    家里经济条件差,日常温饱都是问题,又哪里会有闲钱来买多余的奢侈品。全家从老到小,都擦着最便宜的蛤蜊油,冬天风刮的厉,不抹点护护手脸,几天就能吹出皴了。

    绣花厂里尽是些年轻爱美的姑娘,平时聚一起也会讨论下美容心得。你脸擦的什么,用的什么牌子,哪个护手霜润,哪个面霜香,一个月基本工资至少有三十多块,平时加班也能多个十块八块,买瓶好一点的乳液还是用得起的。

    大多数姑娘手里都有瓶浮液或者面霜,不拘是絮梅、营灯还是百鸟羚、亚霜。

    赵文兰属于天生丽质型的美女,平日里清水洗脸,只在冬天最冷的时候才会隔三差五的抹点蛤蜊油,其他大多数时间都是素面朝天。即使是这样,那一脸的白白水嫩的皮肤,还是人群里最显眼的那个。

    绣花厂出漂亮姑娘,而赵文兰又是这些姑娘里数一数二的那个。总是有人问她,都用什么牌子的乳液面霜,养护的这么好。她拒实以告,却没有多少人相信。私下里会说她怕被别人学去,不肯说出皮肤好的秘密。

    赵文兰苦恼之余,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买上一瓶属于自己的护肤品。哪怕是瓶大友谊雪花膏,也能带去厂里,跟那些姑娘们看看,她用的都是什么,不再特例独行,被说是仗着脸好,便不把她们放在眼里,拿个最便宜的蛤蜊壳来糊弄她们。

    化妆品柜台里摆放着好几种的护肤品,有玻璃瓶的、铁盒的、白瓷罐儿的,方扁圆形状不一,花花绿绿颜色多样。乍然一瞅,有些花了眼。

    新制新规,百货大楼里的一些柜台都被个人承包了,不再是国营性质,营业员很多都是老板,卖的东西是自己的,赚的钱也都是自己的,这源动力就不一样,服务态度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