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270章 再见上官子浩

    第387章:苏大师

    苏轼是几时上岛的?又在岛上待了多久?是有史可查到一二的,这就是名人效应!

    苏轼可谓是中华文化史中鼎鼎有名的人物了,就如同现在大明星们被粉丝们所关注,即便是一言一行,都会被无限的放大。

    据史料考证,东坡兄是在1097年农历4月被贬海南,7月2日到达昌化军,至1100年6月20日离开,共在海南生活了近三年。

    据史记载,东坡先生是从海南的澄迈县老城附近一带的海登岸的,那里有琼州府唯一的接官亭,那时的海口还是一片沙滩叫白沙津,而这个接官亭名叫通潮阁,下面就是海南通往北岸大陆的官方码头。

    东坡兄上岸后先到琼州府,即今天的海口府城报到,然后再去谪居地儋州。

    按理说东坡先生原来在朝做京官时的级别是副宰相级,但在惠州贬谪三年有余,其级别早就自然取消了,此次经朝廷下文任命苏先生的职务是“琼州别驾”,其职务相当于现在正处级调研员,自然就必须先到琼州府正厅级的单位来报道,然后再去昌化军上班。

    当年澄迈县座驿站因“潮水依城”故名通潮阁,据史记载,阁为正方形砖木结构,两层,高8米,阁门正中墙嵌有“通潮飞阁”4个大楷字,为古澄迈八景之一,历代均有重修,可惜毁于近代侵华日军的战火。

    通潮阁既然是驿站,就是专门接送琼州海峡南北两岸官船来往的接待站,东坡虽然被贬为处级但也是官,驿站自然会有接待。

    东坡先生离琼时自然还是通过通潮阁驿站,也许是感慨万千吧,近七十岁的东坡先生在阁内的厢房内,临窗望海,应海南当地送别的官员的请求,提笔吟诗写到:

    倦客悉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此诗亦是文学大师苏东坡在海南写下的最后的二首诗之一,标题便是著名的《澄迈驿站通潮阁二首》。

    从此诗中来看,东坡先生心情还不是很差,且有点留恋海南,如果不是皇上召他回归真想老死海南,可见,东坡先生在海南居住三年后,回归时对海南的感觉的心情与来时有别样之情。

    其实,人生许多时候对未来的命运的把握都是在冥冥中不可预测的,先知先觉的大师凡间实可少见。

    东坡先生是大师,是著名的文学大师,然而,人生近古稀之年家离子散被迫贬谪海岛,文人的心绪遇挫而悲愤感叹那是自然的事。

    当苏轼带着小儿子苏过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昌化军衙门前时,肯定已没有了昔日在京都时的恣肆张扬、强梁霸气了,也没了在杭州苏堤河畔吟花弄景,飘然怡情的英姿。

    当著屐破裘、形销骨立的苏大作家携其子,站在昌化军使张中面前时,其失意的形态令居守荒岛西隅昌化县的县长张中不由扼腕叹息!

    张中官至县令,顶多只是个正处,但这位进士出身的文化人,虽然官做的不大,可却也是个文学爱好者,当然那时当官的都是文人出身,吟诗作词那是考官的基本功。

    张中是福建人,能考上进士,而只授区区一县令可见其人没有什么社会官场背景。

    不过,打小就一直喜欢文学的张县令一直钦佩苏东坡,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苏大师的铁杆粉丝。

    当年,张中在京都投考时,要想遥远地仰望一下当时处在云蒸霞蔚的苏大师英姿,都不够格,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年追崇的大师却蒙难到了自己所任职的地方,就这样面对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