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九章 出游

    方老头被请出去的时候眼神是哀怨的,这是他第一次没有完成自己的任务,而且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因为被人用强,感觉就象被人强jiān了一样。

    送走了胡子都歪了的方义,李忠回到别院,见李承祖负手站在窗边,透过花格窗棂,望着远方,那背影不高大,反而显得萧索。李忠却是对这瘦弱的背影本能的畏惧,自公子醒来后他越发的看不透。几天前的恩威并施,让他现在想起还冒冷汗。

    “少爷”李忠喊道:“我见那方夫子出门时面色难看,似乎心有不愉。”他说的委婉,其实想知道刚刚李承祖和方义发生了什么事。

    李承祖连头都没有回,只是淡淡的道:“这个我知道,他的不愉就是我气的。”

    对于这件事情根本没有隐瞒的必要,一看那老小子走了型的脸就知道是受了气,而房间只有李承祖和方义,是个人仔细想下都能知道,老家伙发火的源头。

    李忠当然也猜到了,他只不过是确认一下,毕竟在那个时代,没有人会和老师较劲。他脸上苦笑一下,这个少爷,请老师来的他,把老师给弄走也是他。

    到底还年轻啊,过于的顽劣。李忠觉得自己有必要去劝谏一下:“少爷,那方义在易州小有名气,在士林和朝廷又有结交瓜葛,虽然少爷你也不用惧他,但是张嘴乱说,也坏了少爷雅名。”

    “我想他不会”李承祖肯定的说道:“这老头是个好名之人,我怕他坏了身体,给他放假回家。他死活不愿意,怕少了时辰缺了信义,其实还不是怕落个无信之名。如此又怎么会乱言今日之事,启不是打自己嘴巴。”

    给老师放假,这话也只有他说的出来。李承祖从窗边离开,身体往椅子上一靠,两条腿架到书桌上,嘴上懒洋洋的说着:“叫我陪着那老酸儒,闷都闷死了。”

    他这个动作是前世无聊的时候常做的,在个性解放的现代也不算什么。但是在宋代,一言一行都要遵从礼仪,这个样子简直和地痞无赖没什么区别,落在高族大户眼里就是没有教养。如果李继隆在此,怕是要动用家法,好在这个府邸现在就他一个是主子,其他都是下人。

    “忠伯”李承祖忽然从位子上坐起,脸上有了兴奋神色:“这易州城可有什么好去处,我这几日整天缩在院里,都快憋坏了,恩,今日本公子要出游一翻。”

    “少爷不可”忠伯却是阻拦道:“你的身体还没完全复员,还是多在府邸休养吧,以后有机会,我陪着少爷好好逛逛。”

    李承祖此时哪还听的进去,心早就跑到外面去了。早就知道这北宋的街市繁华,贸易兴盛。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生动表达了这一切。这副画很好的展现了北宋首都汴京的繁华,它的做画年代是在北宋末年,当时汴京人口超过200W,而这样的城市在宋代有十数个之多,繁荣程度超过唐朝。

    易州城虽是边地,但是在当时还是比较安定,而且宋朝在太宗朝是处于进攻阶段。高梁河战败是伤了宋的士气,不过景宗攻宋失败也只把压力卡在了瀛,漠二州。

    所以易州居民和商贸还是很兴盛,北宋把它的重要骑兵队5000静塞军驻扎在此,加上随军的家属超过2W人,而当地原住民,朝廷迁徙的人口,来易州做生意的商人,总共加起来不下10W人口。10W人在北宋初年已经是个很大城镇了。

    这样一坐繁华的城市肯定很热闹,李承祖他是个现代人灵魂,这样一个好机会见识北宋的街面,他怎么等的住。把手一挥决断道:“不用再说了,就这么说定了,我去换件衣服,忠伯你陪我一起去。”

    导游是不能没有的,别说是古代,就是在现在跑一陌生地方,随便走也会迷路。这忠伯在易神州也生活了好几年,正好让他给自己领路。

    车水马龙的大街上,店铺栉比,熙熙攘攘,吆喝之声不绝于耳。有闲庭信步、身后拥着一堆随从的公子哥儿,也有撂挑着货物、汗流浃背的赶集平民,其它如马车、驴车、轿子等,更是来往呼啸而过。

    一个面容白净的瘦弱少年,他身着锦衣玉带,头挽金环,手上拿一折扇,身后跟着一山羊胡子老头,让人一看就知道又钱人家的公子。

    这一老一少正是李承祖和忠伯。忠伯本来说是要弄不马车,被李承祖给阻止。他说出来玩就是要步行才有意思,在马车走马观花的看不真切。

    他们沿着一条街道行走,中间有一座虹形大桥,这坐桥四通八达,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来往的人很多。

    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

    “好一派繁华的盛世景象。”见着这热闹场面,李承祖有感而发,北宋的经济文化和繁荣程度的确是达到了封建社会一个高度。

    见李承租兴致很高,忠伯也很高兴。这李承租以前痴痴呆呆,他们虽然在这里呆了数年,却从来没让少爷出来玩过,老仆人不禁有点心酸。

    两人进了一个大瓦子,让李承祖们感兴趣的东西就更多了,百戏杂技,说书卖唱,还有耍猴的、吞刀喷火的,当真是眼花缭乱,赏之不尽。

    那边有一个卖武艺耍把势的,拿着两把双刀舞的眼花缭乱,引的围观的人一阵叫好。一个类似班头的男人在旁边抱拳吆喝:“各位父老乡亲,我们兄弟借贵地行个把势,博众位一乐,在家靠父母,这出门靠朋友,各位若看的觉的好,有钱的捧个钱场,每钱的捧个人场。”

    他这里做着宣传,场中耍刀的已经下场。接着上来一个矮小男子,手握一剑,向众人一楫。那节目主持,吆喝的男子马上就解说道:“各位接下来是要上演个口吞利剑。”

    只见那矮小的男子,将剑抬高,以剑尖对着自己,头向上,身体后扬,张开嘴,抄着剑口中伸去。围观的人只见那利剑从头部一寸寸被吞没,直至一个剑炳。

    “好”在一旁边看的舒心的的李承祖当即以扇击手叫好。象这样的把戏,前世在电视经常看到,但是这样近距离的观看还是第一次。

    表演完了的男子下了台,一个小孩拿着锣敲了下表示修场。然后他把锣面翻过来,开始向周围的人群讨赏钱。而中国人的习惯是看可以,要钱就难了,所以本来还很多看的人纷纷走开了,只有一小部分人丢了些铜钱在锣面上,虽然小孩很尽力用着甜嘴讨好,收效还是甚微。

    等来到李承祖面前,小家伙眼尖,一下就看破了主仆的关系,冲着李承祖道:“公子爷善心,打赏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