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210章 为民谋计

    “他这篇入学文章《正气歌》,换个状元不为过!”

    “嗯刘奉义的道义独树一帜,乃为儒门开一条新路!”

    ……

    通判府,前院厢房。

    周张两位翰林面带酒晕,余兴未消观看刘世才午宴前所写‘道义文章’。

    窗外太阳偏西,已是申时末。

    通判府下人们在后院收拾残席,李通判父女在内宅交谈叙话,临安县马车已出了西子城。

    今日这场宴席,主客尽欢颜。

    刘彦于宴上展露才情,一连赋诗词十篇,无一不是中上之作,也并非来自《唐诗宋词》。

    身中‘六本唐诗宋词’已被他视为‘前世诗经’。

    闲来无事就会揣摩,因此他诗词造诣提升很快,对于作诗写词颇有一些心得。

    十篇诗作,两篇写东湖,两篇写西湖,三篇写临安,三篇送主人。

    另外他写一小词赠与李怜云,虽不是真学降墨,却让佳人爱不释手。

    此时父女所谈便是这首词。

    这边前院,两位翰林则复读文章,赞‘刘奉义之道义’,遥想天家得知后的心情。

    周彦明抄手说:“刘世才与郭弘毅相似!他年此君当入龙渊阁!景胜你可看出其中奇妙巧合?”

    “哦?”张景胜转眸思量,顾看手中文章问:“请兄指点一二。”

    周彦明坐下道:“刘世才道义乃‘正义’,是‘为天下匡扶正义’。”

    “而【奉义】之号,则是‘尊循道义’。”

    “《周语》中有言‘以义死用谓之勇,奉义顺则谓之礼,畜义丰功谓之仁。’”

    “天家在不知其道义情况下,想出【奉义】名号赐他,难道不是奇妙巧合?”

    张景胜收折文章笑说:“我看彦明兄多想了。”

    “天家封赐【奉义】之号与他,是勉励其行为,让他继续‘尊循道义’。”

    “若是赐号【正义】,才是真正巧合。”

    “也是……”

    周彦明笑了笑,看眼窗外天色,思量说:“不知天子知其道义后,会当如何?”

    张景胜琢磨道:“如今朝堂之上,为用人争论的不可开交。而天子则想兼用天下人才,我以为他会用‘刘奉义’这颗奇子,做个定论。”

    “但这些都是后话,刘奉义只考得秀才功名,显然没有入仕打算。”

    “且天家也要推行新政,革新科举,重开明经科,招纳天下真学入仕治理九州。”

    “以后能够左右朝堂之人,将是我等真学之士。若能如此,大周气运得以延续。”

    “可就怕事与愿违,朝堂反对‘经学治国’大有人在,他们也各有道理。”

    周彦明点头揭过此话题,说起明日行程道:“此事功成,我看还是早发洛阳。”

    “免得忽来几日大寒运河冻住,使我等晚归,让天家责怪。”

    “嗯……”

    张景胜原本还打算去西湖游赏,不过赏玩之事比不了天子所差,孰轻孰重他们还是拎得清。

    ……

    杭州城外五里,一辆马车在雪道疾行。

    车内,陆侯说:“我看贤弟不如明日随二兄一同回洛阳,家中之事有世才相助,你不用担心。”

    杨万山与君子相视道:“我倒不担心,而是想看看姐姐到底因何心性异常。”

    “如此回去,也好给父兄母亲一个交代。不然岂不是要日夜担心?”

    “而且我想带些汤圆回去。也不多带,带个五百斤、八百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