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一章 血脉觉醒

      英朗望着四周,心中五味杂陈。近一年以来,在他的脑海中总会呈现出一幅画面。画面中显示着一个很奇幻的空间,空间不大,显得空空荡荡的,但在空间的正中却漂浮着一尊巨鼎,鼎身上符文流转,显得异常的神秘。

  英朗能够很清晰的感应到,这尊巨鼎与自己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联系,就像是一种血脉相连的感觉。

  英朗经过数天的寻找,终于找到了这里。但看着四周的一切,却不由得十分沮丧。英朗暗自嘀咕:

  “这到底是什么情况,明明在这里的感应是最清晰的,可是四周却是什么都没有啊。”

  英朗颓然地坐到了地上,暗自叹息。

  但就在这时,一副奇异的景象出现了。只见阵阵白光从地下闪出,紧接着越来越亮,越来越亮,未等英朗有任何的反应,就笼罩住了他的全身。片刻之后白光散尽,原先之地己是空空如也,哪里还有英朗的半点身影。

  英朗,出生于上世纪的70年代末,江南苏城的一个小村庄。初中毕业那年,成绩一般,只考上了一所四年制的中专,计算机管理专业。

  在当时还是包分配的年代,中专也有三种的读书方式。分为自费,委培和公费。顾名思义,自费就是读书的所有费用都是自己承担,公费那就是读书的费用由来国家承担。那么委培呢,也就是委托培养人才的意思,学生在进入学校前就已经被用人单位看中,当然基本上都是专业对口的单位,等你学校毕业后,就可以直接到那家用人单位去上班,同时读书的费用由那个单位报销。

  英朗也算幸运,他就是一名委培生,在听说了毕业后既能报销费用,又能分配到工作,就很爽快的缴了近一万元的委培费。

  其实英朗还是很知足的。在当时来说,能够走出农村,转成城镇户口,也算是件很有面子的事了。

  可悲催的是,到了毕业那年,正好赶上了国家大规模施行取消包分配制度。就这样,不仅仅是那一万元的委培费没有着落了,工作那更是无从谈起了。这让英朗郁闷了好久,要知道那一万元,他可是费了姥姥劲才凑齐的。

  不过当时正值20世纪末,华夏改革开放已有20来年,整个华夏的经济正处于蓬勃的发展时期。在发展的大趋势下,苏城各地也出现了大量的工业园区。

  英朗中专毕业后,就跟其它学生一样,来回奔波于苏城各个园区的人才市场,加入了找工作的大军之中。

  中专这样的学历,在当时来说应该还是比较尴尬的。上面呢有大专本科生,下面又有技校高中生。

  一般企业在招管理人员时,基本上考虑的都是大专以上的学生。而需要一线的操作工呢,又更倾向于技校生和高中生。

  就这样,在人才市场来回奔波了数个月后。终于是时来运转,刚好有一家台资企业来苏投资,需要招聘先期的储备管理人员。经过了初试、笔试、和最终面试后,英朗也很荣幸的成为了该公司的一各网络管理人员,薪资待遇为每月工资850元,公司缴养老、医疗、失业三金。

  工作确定的当天,英朗就和面试时认识的两位新同事,在公司附近小区一起租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作为宿舍,月租金600元,由三人共同承担。

  由于都是刚毕业的学生,还是比较有共同语言的,三人都在上班的前一天搬到了宿舍。

  英朗就职的这家台企,是一家专业从事生产医疗器械的单位。为了先期培训一批管理人员,台商那边就先派了三位领导过来培训新人,他们分别是一位总经理;一位负责人事、采购后勤等事务的经理;最后一位则是负责技术和生产的经理。

  由于公司的厂房还在建造中,台资方先期就在苏城租了一栋标准厂房用作培训员工用的场地。

  厂房分三层,一、二层是车间,三层作为办公室。由于是培训性质的上班,刚开始的工作氛围还是比较轻松的。英朗作为一名网络管理人员,也只是在开始的网络布置和电脑安装时忙碌了一阵,等公司局域网、电脑调试、打印设备、传真设备都完成后,就十分的轻松了。

  公司当时总共就那么十几个人,电脑等网络设置,装好后基本就不用怎么操心了,英朗除了每天早上来回象征性的兜一圈外,其它时间就可以猫在角落里偷偷打游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