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四章 一片苦心付东流

    武德二年,随着一声响亮地啼哭,秦王府内迎来了喜事,秦王妃长孙氏为李世民生下了第一个儿子。由于这位皇子出生于太极宫承乾殿,唐高祖亲自赐名为李承乾,这个名字还有另外一层深意,即“承乾者,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

    李承乾出生的第二年,尚在襁褓中的他就被封为恒山王,几年后又徙封中山王。李世民十分重视对李承乾的教育,李承乾三岁的时候,李世民将妻侄长孙家庆任命为李承乾的侍读,后又将长孙家庆的胞弟长孙祥任命为中山王府的功曹,兄弟俩一同陪伴李承乾学习。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将陆德明与孔颖达这两位儒学大师收录到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中,并让他们教导李承乾学习儒学经典。由于受到良好的教育,李承乾从小就智虑过人,史书记载为“丰姿峻嶷、仁孝纯深”。李世民即位后,在册封太子的诏书中称承乾“早闻睿哲,幼观《诗》《礼》”,由此可见并非夸夸其辞。武德九年,李世民即皇帝位,十月份,李世民便把年仅八岁的嫡长子李承乾册立为太子。李承乾深得太宗宠爱,又作为皇太子,从此以后就过上了万众瞩目的尊贵生活。

    年幼时的李承乾十分懂得尊师重道,有一次太子太师李纲因为脚疾只能乘着轿子进宫,李承乾看见后,亲自将自己的老师接引到殿内,并恭恭敬敬地行礼,在学习的时候向老师虚心请教,态度极为恭敬。李纲因病去逝后,承乾亲自为李纲立碑。贞观四年五月,唐太宗下诏令承乾“宜令听讼”,还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这条诏令可见唐太宗已经在有意识地锻炼承乾身为储君的政治能力了,而此时的李承乾年仅十二岁。

    贞观五年,李承乾生病,从不信佛信道的唐太宗为了让儿子快点好起来,特意请了道士秦英来为儿子驱散病魔,待承乾病愈后,唐太宗还专门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等寺庙道观,以此为儿子祈福。贞观七年,李承乾再次生病,唐太宗下旨请天竺高僧波颇为儿子祈福。承乾疾病痊愈后,太宗十分高兴,重重赏赐了波颇。因承乾多病,唐太宗为了不让他太辛苦,允许他减少读书时间,只要和孔颖达评说古事,拓展见识就行了。不过李承乾并没有借机放纵自己,反而更加勤奋,渐渐展示出治国安邦的卓越才能。有一次唐太宗想考验一下李承乾的学习效果,让他写一篇治国方略。李承乾洋洋洒洒地写了三大页,且内容切中时弊,颇有见解,唐太宗看了后对群臣们炫耀说:“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也。”

    李承乾常年居住在东宫,唐太宗担心承乾“生长深宫,百姓艰难,都不闻见”,于是令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杜正伦等人在辅导太子时,多多告诫百姓生计之事,安民兴国之法。李承乾亦十分好学,不仅令孔颖达撰写《孝经章句》,还让颜师古注解班固的《汉书》,完稿后又郑重上表,唐太宗对此大加赞赏,将之珍藏进皇家的图书馆秘阁内。

    贞观九年五月,唐高祖李渊病逝,居丧期间,唐太宗下诏令太子监国,总领军国大事,而李承乾“颇能听断”,将政事处理地井井有条。之后太宗虽然上朝听政,不过“细务仍委太子”,唐太宗每次外出巡幸时,都是由太子留京监国。贞观十二年三月,李承乾的嫡长子李象出生,为表示皇孙诞生之喜,唐太宗诏令大赦天下,并宴会群臣,普天同庆。贞观十三年,唐太宗下诏令东宫置崇文馆。这是唐太宗专门为太子李承乾所设置的学馆,崇文馆中的学士掌东宫经籍图书,以教授诸生,但凡课试举送,皆入弘文馆。这进一步表明了唐太宗对于承乾教育的重视和对他的殷切希望。

    随着太子李承乾年龄的增长,再加上因病患上了足疾,他性情越发叛逆。于是唐太宗“搜访贤德,以辅储宫”,先后挑选了十余位老臣出任东宫辅臣,如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然而这些大臣并没有找到真正适合太子的教育方法,只是一味地进谏,最后往往适得其反。其中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三人甚至是比着上疏,并且措辞言语一个比一个凶狠锋利,然而最后根本收不到期望的效果。有一次,李承乾不过想盖个房子,于志宁便上疏批评他过于奢华,不知节俭;李承乾和宦官玩乐,于志宁又上疏批评他,甚至将他比作秦二世。孔颖达则更为激烈,他只要觉得李承乾一有不对,就立马犯颜直谏。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劝说过孔颖达,她认为太子现在长大了,不应该总是当面痛加指责,而孔颖达却表示他这样做“死无所恨”。长此以往,导致的结果是“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与这二人相比,张玄素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此不再进一步说明。

    贞观十六年二月,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每月都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唐太宗怕李承乾对此心有不满,于是下诏取消了太子出用库物的限制。然而太宗的目的并没有达到,此事令太子对李泰更加妒忌,担心李泰威胁到他的太子之位,这也从侧面表现出他患足疾后内心极度的不自信。

    当时,李承乾对宫中一个名叫称心的太常乐人非常宠幸,唐太宗知道此事后,担心太子被小人所蛊惑,就秘密处死了称心。知道称心被处死的李承乾十分悲痛,一连几个月都称病不上朝。然而即使李承乾如此胡闹,唐太宗也没有动过废掉太子的念头,仍然煞费苦心地将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此举至少可以说明,他当时对太子还是抱有很大的期望。贞观十七年三月,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上表称:“皇太子及诸王,陛下处置,未为得所。太子国之本也,伏愿深思远虑,以安天下之情。”唐太宗则答道:“朕识卿意,然承乾虽患脚,犹是长嫡,岂可舍嫡立庶乎?”这事更加印证了唐太宗还没有萌发废黜太子的想法。

    唐太宗并无易储的想法,然而李承乾却因为忌惮同样深受父皇喜爱的魏王李泰,在试图暗杀失败后,遂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效法父亲起兵逼宫,然而此事早已被李世民察觉。在太子谋反之前,唐太宗就在宫中做好了应对的准备,最后李承乾的计划以失败告终。

    对于李承乾谋反之事,唐太宗非常心痛,这意味着他多年的苦心栽培都付之东流,但是他没有马上处死李承乾,而只得将其幽禁别室。通观历史上那些走上谋反之路并失败的皇子,几乎都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不过李承乾是个例外。李承乾的所作所为固然让唐太宗感到失望,为了将爱子栽培成为合格的储君,他为之付出了大量心血,爱之深则责之切,李承乾逼宫谋反固然不可饶恕,但他作为父亲,终究还是狠不下心来杀他,但是如果不杀,他很难给朝臣给天下一个交代。于是,他在早朝的时候向大臣发难,让他们说说该如何惩治李承乾。这些大臣久经宦海,他们明白,皇子谋反,按律当诛,根本不用商讨,太宗这样做,很明显就是不想处死李承乾。在对太宗心理的一番揣测后,通事舍人来济站了出来,说:“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这句话正好合了太宗的心意,于是唐太宗下令,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留下了李承乾一条性命。来济因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赏识,不断升官进职。同年四月庚辰,汉王李元昌赐令自尽,杜荷、侯君集等人尽皆伏诛,惟独只有主犯李承乾被废为庶人,保全了一条性命。唐太宗在《废皇太子承乾为庶人诏》中感慨道:“况乎冢嗣,宁不锺心!”承乾这个曾经被寄予了深切厚望的儿子,终究让他失望了。贞观十八年十二月,李承乾卒于黔州,唐太宗为之废朝,并葬之以国公礼。纵观李承乾之一生,可以看到唐太宗虽然作为大唐帝国的天子,但是在面对自己最心爱的儿子时,却和天底下最普通的父亲一般,细心栽培耐心教导,即使是儿子谋反事败后也保留了一分父子深情。

    李承乾流放黔州后,由于失去了太子之位,想到往日优越的生活,万念俱灰,没过多久便郁郁而终。唐太宗知道李承乾去世后,心情十分悲痛,在承乾去世后一年,唐太宗为表思念之情,写下了一首《秋日即目》:爽气浮丹阙,秋光澹紫宫。衣碎荷疏影,花明菊点丛。袍轻低草露,盖侧舞松风。散岫飘云叶,迷路飞烟鸿。砌冷兰凋佩,闺寒树陨桐。别鹤栖琴里,离猿啼峡中。落野飞星箭,弦虚半月弓。

    唐太宗对嫡长子李承乾给予了深切希望,然而事与愿违,李承乾一步步把自己推向了万丈深渊。由于太子李承乾的背叛,唐太宗不得不重新挑选一个儿子作为太子,然而到底该选谁,这是个问题。